翻译系举行专题教研活动

发稿时间:2024-03-29浏览次数:10


328日下午,翻译系在圆楼305A组织开展专题教学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的会议精神。参会教师以论坛学习成果为基础,就人工智能与翻译教学、翻译人才培养以及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谈及人工智能对翻译专业教学的影响,老师们提出应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引入新技术加强课程建设,以适应人工智能给翻译专业的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第一,强化技术能力培训。在目前已将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本地化软件等技术培训纳入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熟练掌握工具使用能力,并加大学生对机器翻译结果进行有效译后编辑技能的培训。第二,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人工智能翻译虽然进步显著,但在捕捉不同文化间细微的语境差异方面仍有所不足。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并准确传达不同文化之间的微妙差异显得格外重要。第三,提升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鉴于人工智能尚不能完全模拟人类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考,课程教学应着力于激励学生培养关键能力,使学生能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有效应对挑战。第四,持续更新课程内容。为了跟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课程内容需持续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发展保持一致。

就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会教师认为要“深化外语教育与文理工农医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翻译专业应加强与我校相关院系合作,探索翻译+微专业培养模式,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如与传媒与影视学院合作培养国际传播人才,通过设立跨学科课程,结合传播学和语言学,指导学生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开展传播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国际传播案例,获取行业视角和实战经验。与计算机学院合作,深化翻译技术交流与融合,通过优化翻译技术课程,教授学生机器翻译、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通过建立翻译技术实验室,让翻译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共同研究和开发相关软件及工具。与政法学院合作培养法律翻译人才,结合法律知识和翻译技能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法律翻译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合同谈判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翻译。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数字素养是当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大家一致赞同“外语教师的数字素养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更是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这一观点。认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有效路径有:第一,持续学习和培训。通过参加线上线下课程、研讨会等,学习掌握最新的数字工具与技术。第二,加强实践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尝试使用各种教育技术工具,如学习管理系统、互动白板、在线协作平台等。将电子书籍、在线数据库、多媒体内容等数字资源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第三,参与专业社群。加入教育技术和翻译技术相关的社交媒体群组和论坛,与同行交流经验。参与线上线下的教师发展社区,共享资源和最佳实践。第四,开展研究和创新。关注并研究数字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应用于教学。第五,突出反思和评价。定期反思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成果进行调整,不断评估和提升自己的数字教学策略。

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为我院翻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了路径,翻译系教师将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将新理念新思路落实到日常教学中,积极思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举措新方法,做好“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互补与融合”。